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   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  /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创建专科教育层次职业高等学校专栏  招生热线:0534-2552616 2552668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改革

汽车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

发布时间:2014-01-07 14:58:08  发布人:德州交专
        摘要:当今汽车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井喷”时代,随之而来的汽车服务行业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空前的断档,而更让企业头疼的是大部分员工没有经过正规院校培训,而经过某些职业院校培训的学生到企业又“干不了活”。如今,大量汽车服务行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如何让现在的毕业生适应企业”是企业和中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国内外大量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的发展速度缓慢,模式的正常运行或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质量仍然受到很大影响。必须冲破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素质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项目教学  定向培养 校外实训
        正文:
        一、汽车类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教师对企业内部的发展要求知之甚少,实践教学之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法知之甚少,更难了解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目前,能够适应和满足实训教学的教师总体比重太少,缺乏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与实训教学的指导工作。试问一个不懂企业经营与运作的教师如何教学生进入企业并适应企业需要,一个不会修车的人如何教别人修车呢?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往往偏离方向
        目前汽车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材不实用,专业教学辅导与考核机制不到位,造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针对性,纯属浪费时间多走弯路
最近在一个中职汽修班作了一项调查:询问60名同学为什么学汽车维修?近半数学生说家长让学的;还有部分同学说看别人来就跟来的或没别的“好”地方可去。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知道要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甚至大部分中职学生还有一个月就毕业了,还不知到哪个企业或哪个岗位适合自己。汽车专业的学生要学汽车,但学汽车的哪一方面,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对于一个“白板”式的学生要想在两年的时间内把关于汽车的所有知识都学会并能运用自如,根本不可能。而我们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循规蹈矩若干年,陈旧的教学模式早已与当代企业高速度的发展脱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已经偏离目标。
        现在的职业院校实行的学制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时间排得很满,而部分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如部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研究和设计方面)、甚至专业理论课,占课时比例太大,时间太长。就汽车专业而言,据了解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前夕,《汽车发动机构造》刚学完,其他很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如《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课程都没有学完,甚至还没有学。现行的教学辅导与评价机制不能满足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对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起到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和在实训教学环节中改革创新的作用,相反存在着制约倾向。因为职业教育对教学辅导和考核机制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即要求“教育专家必须是汽车维修专家”。特别是在学生实训课程设置及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三〕企业员工没有学习和进修机会
        现在很多企业的部分员工并没有经过正规院校培训,这一点跟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相比差距非常大。因此,企业员工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员工即使想提高业务水平也苦于没有条件和机会。因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尽管国家有文件规定,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或经营(利润)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取此项经费或将此项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没有足够经费的支持,就不能保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不能保证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质量。
     〔四〕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认识不够,相关人员态度不尽如人意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表现积极,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应该是以企业需要为主导、职业院校培养、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加强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完成700万高级工,190万新技师的培养任务,使得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相适应。
      〔一〕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改课程、改教材”实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想真正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必须全面推行教学改革。首先,“改课程设置”。中职生不同于中学生,前者可能面临着明天就要进入复杂的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当于半个职业人,他们所学课程及内容要时时处处考虑到“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求、适应以后工作需要”,所以,职业院校要想真正突破“瓶颈”,必须全面实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必须先从课程设置入手。其次,改教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对一辆汽车的上万个部件由不认识到全部掌握需要很长时间,何况现在的车型复杂,变化又快,没有固定规律可依靠,所以学生要想在两年的时间里把汽车上所有部件的所有故障都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解放思想,大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争取最大限度强化实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突出“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必备的专业知识”加专业兴趣。依照“毕业后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设计思路建立新课程体系。改革后的全部课程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即由五大模块组成: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实操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等。除确保专业理论课程够用外,突出和强化专业实操技能课程,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应用与实操能力的培训。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辅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根据作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了解到一些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基础较差,性格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但自制力又差,他们能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里就很不错了,何谈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上,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故事再讲解,效果不错。原本不爱学习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常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重要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会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二、项目教学。就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讲,每辆车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且车型多而复杂,真所谓“修一辈子车照样有没见过的故障”。但是有关专家做过数据统计,统计表明各种车型不同,但真正常见的故障就是那么几十项,学生在学校里从理论到实操规范地把这几十项故障一一掌握,即可完成90%以上的工作量,教师根据每一项业务流程的需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并且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本着“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操技能”为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使学生置身于实践操作的环境中,少讲多练,以此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解决能力。
       〔二〕加强校企沟通,“企业技术走进学校,学校教师走进企业”
        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一支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教师都应该是“双师型”,即教师既要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承担理论教学,又应熟悉企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企业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能够指导专业技能训练。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容易做到“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即学校可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和培训,参加生产锻炼,从而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积极考取所从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还可以直接从企业调入既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从企业选聘一些技术、技能过硬的骨干,组成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小组或兼职教师。目前,我院已成功聘请九位汽车行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直接承担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校企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三〕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硬件教学设备
        近几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学校无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第一时间获取,教学也就很难跟上企业需求,更跟不上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或产品类型,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新知识、新设备、新工艺等。为使职工能很快地了解新知识、懂得新工艺、熟练操作和维护新设备,必须对职工进行知识更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硬件教学设备,分期分批地在合作学校对订单培训的学生或企业职工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短期集中培训,使企业职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技能不断得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角色,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设施先进完备、运行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另外,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学生实习的费用,节约了办学成本。
      〔四〕定向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少走弯路
        订单教育是近几年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它是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教育协议书,企业负责选拔接受订单教育的在校学生,并对学校和学生提出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学校负责实施订单教育,企业为订单教育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专业师资、技术资料及必要的资金支持,学生毕业后有企业安置接受订单教育学生就业。这种模式使校企双方都少走了许多弯路
      〔五〕提高学生校外实训质量,加强毕业生跟踪服务,定期作企业培训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增加了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容易形成先进的就业理念并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同时培养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德州汽摩学院已成功与一汽丰田、浙江吉利、潍坊福田、北京欧曼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比较容易地解决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问题。加强毕业实习环节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实施全程负责,对毕业实习期进行全程跟踪,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负责督察,确保学生在企业试用其间实践能力可以获得全面训练与提高。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和长期生存,还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各种人才。通常可以通过在学校或在社会上招聘来实现外,企业还可以派遣挑选出来的职工到合作学校插班学习,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与培训,这种培训周期较短,但费用高,在企业员工短缺,工作量大时很难做好。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另一种可行的办法是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学校委派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定向对本校毕业生及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来实现,即学校将知识送到企业,利用业余时间给企业员工充电,既保证了本校毕业生的质量,又提高了企业其他员工的专业素质,同时提高了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利益,当然也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
      〔六〕提高毕业生在企业的地位,发挥其所学特长
        历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干活”,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一切都是新的。“九零”后的孩子大部分是“蜜罐里长大”,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做事很小心,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心理上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不能干活”的误区,也就不能放开手脚,更不能发挥所学特长。第二、企业有偏见,认为传统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给企业的印象就是“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不会做基本的汽车保养,一些简单的专用工具也不会用”,就似乎是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不给学生发展机会。实际上这些简单的工作只需极短时间就能学会,而现在令维修工人头疼的有关汽车上的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技术性问题(如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却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他们的“强项”。希望企业能破除偏见,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相信他们的能力。
        由此,校企之间除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进行合作外,还可以进一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之间除了可以开展以上直接的合作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间接的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综合素质提高的合作。比如校企共同主办各种技能大赛、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等。已有很多先例证明。
       总之,我认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多种多样,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和直接从学校招聘毕业生都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唯有校企合作,企业才能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未来的高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企业职工,不仅他们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他们也得到了更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他们对于校企合作必然是坚决拥护。校企合作诚然有许多优点,但就实践来看,还存在许多其他不容忽视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供稿:高作福
本文获得2013年全省技工院校优秀教研成果论文比赛一等奖
本文获得2013年全国技工院校优秀教研成果论文比赛二等奖


在线
咨询

在线咨询服务时间:8:00-24:00

选择下列热线马上在线沟通:

咨询
热线

0534-2552616
0534-2552668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顶部
关闭